当全球算力需求如潮水般涌入东南亚,电价的微妙波动正在重塑这片热土的产业版图。马来西亚和泰国,两个地理位置相近却电价政策迥异的国家,正在上演一场关于能源成本与数字经济的“暗战”。
马来西亚电力上浮
2024年12月,马来西亚国家能源公司(TNB)宣布,自2025年7月起,基本电价将上调14.2%至每千瓦时45.62林吉特(约合人民币0.75元)。这是该国三年一次的电价监管期调整,旨在反映燃料和发电成本的变化。尽管涨幅显著,马来西亚的电价仍处于全球低位——家庭用电约人民币0.22元/度,商业用电0.58元/度,仅为中国电价的42%。
这种“低成本优势”吸引了大量数据中心投资。字节跳动计划投入100亿林吉特扩建人工智能中心;马来西亚政府更宣称,到2025年数字经济对GDP贡献率将达25.5%。国际贸易和工业部长扎夫尔表示,充足的可再生能源和海底电缆基础设施,是马来西亚成为数据中心热土的关键。
不过,马来西亚的电价采用“燃料成本传导机制”,每半年调整一次电价附加费,以对冲天然气和煤炭价格波动。这种市场化模式虽保障了电力公司利润,却也意味着企业需承受长期成本风险。
泰国宣布电价下调
相比马来西亚的电价上浮,泰国计划从2025年1月1日起将电价从每单位4.18泰铢降至4.15泰铢。此前2024年5月,泰国能源部宣布拨款19亿泰铢(约合人民币3.6亿元),为1700万弱势家庭提供电价补贴,维持每度3.99泰铢(约人民币0.8元)的价格至8月。戏剧性的是,泰国政府曾在2024年4月下令将电价从4.18泰铢降至3.99泰铢,又在11月宣布2025年1月再降至4.15泰铢。
更这种反复背后,是一个深层矛盾——泰国电力局(EGAT)正因天然气进口成本飙升和泰铢贬值陷入亏损。并且居民用电分级制度的尴尬:最低档电价仅0.7元/度,但超过500度后飙升至1.5元/度,且工业电价长期高于居民用电。
泰国相关部门表示,下调电价也是希望吸引当前最火热的AI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可以落地泰国。但实际上,对数据中心而言,这种政策不确定性如同“定时炸弹”。泰国工业用电价格已是马来西亚的2倍,若再上涨,恐将削弱其竞争力。但是降价,又面临众多问题。
分岔路口:
能源逻辑与算力野心的碰撞
马来西亚具有很大的先发优势,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:通过低价电力和税收优惠吸引外资,再以数据中心等高端产业反哺能源升级。目前,该国22条海底电缆和14个登陆站已构成亚洲重要数据传输节点。但这种模式依赖化石能源(天然气发电占比42%),若全球碳税扩大,低成本优势或难持续。
当前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在泰国也有部分投资,但相比马来西亚还差距很大。据调查,2023年,泰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仅8亿美元,不及马来西亚的1/3。政府试图以“数字基础设施计划”破局,但能源成本高企让外资望而却步。
面对全球减碳压力和AI算力井喷,两国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绿电。
马来西亚正加速可再生能源开发,目标2035年绿色能源占比40%。其北部槟城州已规划太阳能园区,专供数据中心需求。泰国则计划修订《能源法》允许私营企业参与发电,以降低垄断导致的低效。
泰国方面,目前电力来源仍然以化石燃料为主,且高度依赖进口天然气。泰国前总理戴克辛表示,泰国将扩大再生能源应用。而泰国前总理他信表示:“我们希望在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领域具有竞争力。因此,我们需要更多的绿色能源。”